全球至少一半冰川将在本世纪消失******
地球冰川在21世纪将如何演变?这一问题决定着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对全球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在近日发表于《科学》杂志的新研究中,法国图卢兹空间地球物理学和海洋学研究实验室领衔的国际团队揭示了比之前预测的更大的冰川质量损失,全球温度升高与冰川质量损失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根据该团队的研究,至本世纪末,地球全部215000座冰川(格陵兰和南极冰盖除外)的质量与2015年相比可能减少26%至41%。这一损失相较此前的预测增加了14%到23%,进一步印证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版报告的有关预测。
全球80%的冰川都是小于1平方公里的小型冰川,受气候变化影响,它们更容易遭受质量损失。根据本世纪末升温1.5℃的情景,预计到2100年全球49%的冰川,包括绝大多数小冰川将消失,并导致海平面上升9厘米。该情景之下,最大的冰川也将受到影响,但1.5℃目标被视为遥不可及。如果温度上升达到4℃,大小冰川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全球冰川数量将下降83%,并导致海平面上升15.4厘米。
此外,各地区冰川消融速度存在差异,中低纬度地区的冰川受影响最大,特别是中欧、高加索、斯堪的纳维亚、亚洲北部、加拿大西部、美国和新西兰。这些地区的冰川将在气温升高2℃的情况下经历强烈的冰消作用,并且在升温达3℃时几乎完全消融。以阿尔卑斯山为例,如果全球升温1.5℃,其高山冰川的质量可能损失85%,如果升温4℃,则会损失99%。
为了更准确预测冰川消融情况,该团队依赖于一项新研究观察结果。该研究量化了2000—2019年期间全球冰川质量损失的普遍性和加速情况。这些信息使校准数学模型成为可能,该模型收录了地球上现存的全部21.5万个冰川。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此前忽略的影响因素,如与冰山崩解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覆盖在冰川表面的碎片对其消融的影响等。
该研究指出,最大的冰川,如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地区或南极洲周围的冰川,是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关键,仍可以通过实施遏制温度上升的措施以减少其质量损失。(记者李宏策)
中国空间站2023年将迎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
中新社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 李京泽)《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2年)》发布会18日在北京举行。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中国空间站任务将开展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及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敬铮在发布会上表示,2023年,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乘组将连续驻留,开展航天员和货物出舱,支持空间科学、材料与技术试验项目,并进行空间站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和技术升级。其中,将首次开展大小机械臂级联状态下的舱外载荷支持,首次小机械臂安装载荷,以及首次人货同时出舱。
在载人飞船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郑伟介绍称,2023年,载人飞船将按计划执行两船次返回、两船次交会对接、三船次应急支援待命,涉及神舟十五号至神舟十八号共四艘神舟飞船。同时,还将并行开展后续飞船的研制工作。2023年载人飞船任务将保持高密度、多船并行研制状态,每半年发射一艘载人飞船成为常态。
在货运飞船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徐小平称,2023年将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给神舟十六号乘组、神舟十七号乘组上行运输生活物资、乘员设备、驻留消耗,为空间站补给推进剂,上行维修备件和舱体补气气瓶等,为在轨工作上行应用试验的设备和消耗物资。
他指出,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为改进型飞船,扩大了密封舱容积,增加了货物运送能力,并仍然在海南文昌发射场,用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入轨。(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